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任诸侯姬虞的祠堂。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造园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
景区景点介绍
水镜台
走进晋祠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
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
我国从唐代就有“庙会”活动,人们把那些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民间贸易活动称为庙会,而晋祠的传统习俗中,每年多有迎神赛社,祭圣母、祭水母等活动,这种活动最早始于北宋年间。而酬神演戏,是迎神赛会的重要内容,所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六月十五晋祠河会期间,都有在水镜台演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智伯渠
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穿越晋祠馆区中部,自西南向东北蜿蜒穿流而过。
春秋末期(-453年)晋国世卿智伯瑶为攻取赵襄子晋阳城,曾决晋水围灌,后人利用这条旧道,加以修竣,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故名智伯渠。
“智伯水灌晋阳”是春秋末年的一次著名战役,结果导致了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也是中国社会由所谓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
金人台
跨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就是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
西南隅的铁人,是仿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摄人心胆。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
对越坊
金人台西,有牌坊一座,是中轴游览线通向圣母殿的必经之路。牌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有功德坊、忠孝节义坊、科第坊等。这座牌坊叫“对越”坊,属功德坊,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
“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相传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
献殿
献殿为金代建筑,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献殿建筑结构简单,不弱不费,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古桥,它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利用特定境成功营造的杰作,对于研究我国桥梁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圣母殿
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唐叔虞祠
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在的祠堂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过殿内的乐伎像系元代作品,为研究元代乐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东岳祠
东岳祠,又名泰山庙,俗称阎王殿。坐北向南,东邻文昌宫,西连昊天神祠。创建年代不详,明隆庆元年重修。
钧天乐台
钧天乐台是晋祠的又一座戏台 ,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钧天乐台正对着关帝庙,过去是专门为关帝唱戏的。
交通指南:
乘飞机抵达太原武宿机场,经高速公路30分钟可达晋祠;
经龙城大街至滨河西路30分钟可直达晋祠;
乘车至太原火车站,换乘308、804、856路公交专线可直达晋祠;
乘动车或高铁至太原南站,搭乘出租车经南中环街至滨河西路30分钟可直达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