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祭圣地,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的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
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
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实际上应该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约700余年的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景区景点介绍
中华姓氏苑
中华姓氏苑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发展演变,以及56个民族从古至今用过的11969个姓氏,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可以这里欣赏到一场中华姓氏文化的盛宴。正门匾额上题“中华姓氏苑”,这为著名书法家王忠孝先生所写。
二、三代槐树
在一代大槐树的东侧是与其同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已经干枯,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树虽已死,意义犹存。槐树的品种很多,有国槐、洋槐、龙爪槐、红花槐,而咱们这儿的大槐树是国槐。国槐又称笨槐,一年只有半年的生长期。就算如此,现在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的第三代槐树,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千年槐根
这个槐根根据专家鉴定,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不是当年大槐树的根,但年代如此久远也相当难得了,上面涂了一层防腐桐油起保护作用,有人误以为是根雕,其实是真的千年槐根。
移民浮雕图
洪洞是上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我县境曾出土的銎内戈(商)、父乙鼎、恒父旅簋(gui)、屯鼍(tuo)作铜簋等10余件商周时期的青铜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而青铜雕塑也以其历史悠久、沉雄厚重的独特质感著称于世,弥足珍贵。这幅浮雕图正是由青铜制成,它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黄剑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创作而成,长23.68m,宽4.48m,以书画长卷的形式具体表现。细看这幅长卷,内容紧凑,绘画语言丰富,淡雅而又充满想象空间,图中涉及60多位人物、15个场景,每一处细节都值得玩味,都是一个富有趣味的故事。
移民实证展览馆
大槐树移民文化,不仅在中原、华北,甚至在全国、在海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让遍布全中国、全世界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都了解老家,让阔别老家多年的乡亲们都能回老家看看,经过景区多年的不懈努力,走访了北方众多县市,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大槐树移民实证展览馆”诞生了。这里每一件实物看起来都很普通,却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都是对移民历史最好的见证!
祭祖堂
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
献殿
献殿,是一个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可以作为主祭人、有身份的祭祀参与者的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仿明代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它的高度和垮度都是三晋之首,在民间祭祀场所中极为壮观,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