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迎泽公园位于山西省城太原的中心地段,北临迎泽大街,东靠青年路,南临南沙河,西与解放南路毗邻。全园总面积63.287公顷,其中湖水面积20公顷。1957年6月1日建成开放,2002年7月1日免费开放,2016年封园进行提质改造,2017年10月1日一期工程完工对游客开放,2018年改造工程全面完工,还绿于民,突出生态作用,增加古建筑精品,彰显浓厚的明清风格特色,以人为本,满足大众游览休闲需求,是太原市最大的文化休闲公园。
整个公园山青水秀,亭廊相映,古建生辉,花木茂盛,象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晋商之都古城太原的中心,以清新秀美、绚丽多彩的风姿迎接八方宾客。
湖心岛
湖心岛建筑群位于迎泽公园迎泽北湖中央,总建筑面积679.34平方米,岛形如扁舟,岛内南部有新月小湖,新月湖东侧与大湖相通,其上有玉带桥,整个建筑群采用传统砖木结构做法,体现了我省明、清时期园林建筑风格。小湖北岸为亭、廊、榭组合建筑群,小岛北部采用叠石堆山形成全岛最高点,山顶建有望月阁,供游人登高远眺,亦为迎泽湖心岛中的标志性建筑。
泽众书院
泽众书院建筑群坐北朝南,用地南北深约80m,东西宽约150m,由西院、中院、东院三组院落组成。
西院、中院内设龙池,东院东侧设凤池,龙池、凤池北端均设跌水交汇于迎泽湖。西院由南侧主入口大门、主体建筑通明阁、西配房静好堂、东配房桂花轩及连通各建筑的游廊组成,院中紧邻通明阁设龙池,龙池由西侧游廊底部穿入中院。中院南侧设主入口大门、中部为主体建筑望景楼,周围布设碧水榭、逐浪亭、卧波轩等建筑,中院北部设廊桥(小飞虹桥)跨越龙池与东院连通。东院由南侧主入口大门(泽众门)、明远楼、泽众堂、倚兰轩、咏荷轩、颐志堂、东厢房、管理室、廊房及北部牌楼门组成,东院东侧设凤池,凤池中央设凤鸣亭,周边点缀思雨轩、迎辉亭等建筑。南区建筑群从建筑格局、水系分布、纹饰设计、规划创意等多层次分别体现了龙文化和分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意在体现龙凤呈祥、蒸蒸日上、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寓意。
五峰插云建筑群
五峰插云景区仿古建筑群位于迎泽公园南湖一带,其东峰和中峰四周环水。东峰是迎泽公园最高点,山顶建以望远阁,该楼阁为高台式建筑,底部高台为框架结构外包石材,顶部楼阁为传统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层三檐十字歇山顶与攒尖顶组合式屋顶形式建筑,明代建筑风格,此建筑物的台基内部可用于茶社或文创产品交流空间,其上部望远阁是登高环视迎泽公园全景的重要设施。东峰与中峰之间建以敞肩式单孔石桥相连,该桥长42.8米,宽5.7米,横跨东西,桥主体采用钢筋砼结构,外部用绿沙石雕饰栏杆、砌筑拱券、铺墁桥面,其外观风貌体现了隋代赵州桥的美韵。中峰峰顶建有观象台,观象台平面呈正八边形,内部中空,立面由下往上收分,南面出歇山顶抱厦,北面设券门。观象台顶部设置了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仿品),这是一座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间的机械装置于一身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小型天文台。内部设为天体文化球幕电影展示空间。由此可知,迎泽公园观象台就是一座集天文观测与天文学科普教育的展示馆。中峰北侧临水设榭,并以爬山廊与半山相连。中峰和西峰之间以三孔桥贯联,该桥为三孔拱桥,长35米,宽4米,桥主体采用钢筋砼结构,外包青白石,体现了明代石拱桥风貌。西峰设听雨轩及单壁廊,东峰和西峰登山步道设石牌坊。该建筑群总建筑面积772.95平方米。
七孔桥
位于迎泽公园中部,长廊西侧,为公园主要景点之一。长64.19米,宽6米,占地面积385平方米,为定襄青石结构,将迎泽湖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公园建设初期,为沟通南北湖和东西两岸自由往来,于1955年建通船便桥1座,长5米,宽3.5米,桥墩用木结构。随着公园的发展和游人逐渐增多,原有小桥已不能满足游人需要,于1955年改建为五孔桥,1962年又增建二孔成为七孔桥,于1963年10月1日完工,是当时省内最大的石桥,坚固美观,石桥上刻有“犀牛望月”,石柱上雕有石狮子,两厢栏杆板刻有各种图案。步入七孔桥可以观赏到南北两湖的山水风景和自由往来的湖内游船。
北门水榭
北门水榭位于迎泽北湖北岸,与北门牌楼正对,身居其中向南可与观澜阁和湖心岛望月阁隔湖相望,建筑由四角亭、折廊和歇山顶轩组合而成,“八”字形平面格局,呈双手展开之势,有开怀迎客之意,底部设观光挑台伸入湖中。水榭采用我国传统木结构做法,体现晋中地区明清时期园林建筑风格,建筑面积231.74平方米。
北门假山
座落在北门正中,1981年从河北魏镇运来太湖石,由苏州工人堆的太湖石假山,造型精巧,是由高峰、陪峰、龙门洞、屏峰、瀑布、喷泉和花坛组成的假山,高峰高9.7米是北湖区秀丽的风景点。也是北门屏峰,假山内按装有喷水、水泵安装、电器按装。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大街218号
电话:0351-2022622